1. 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年間(公元1700–1750年間),廖元子公之第十一~十四世後裔:廖明羽、 廖成功、廖晞陽、廖純朴、廖敦迶、廖盈漢、廖為見、廖朝著、廖有敏、廖士葉、廖盛周、廖必達、廖德永、廖崇洞、廖朝孔、廖朝問、廖朝路….等數十人。自福建漳州府詔安縣官陂渡海來臺、散居於廣興、二崙、港尾一帶二十五個角落墾荒開發農地,代代薪缽相傳歷經千難萬苦。在其努力不 懈慘淡經營之下,如今這片荒蕪之地成為物產豐富的臺灣地區首善農業、蔬果生產地。
  2. 清道光廿六年(公元1846年)族中先賢廖賀、廖榮捷、廖文江、廖拔琦、廖昌盛、廖裕賢、廖子牌、廖秋紅等八人,為遵行祖訓及加強族間的族誼,發起修建宗祠、散居二十五個村落的族人全體熱烈響應、共同捐資購置田園約五公頃,做為廖元子公祭祀公業,並於西螺鎮下湳里修建祠堂祠堂,於道光二十八年峻工落成,明曰:「繼述堂」、並訂春秋兩祭等事宜。
  3. 於下湳修建的「繼述堂」於光緒十七年(公元1891年)十一月,遭遇強烈颱風的侵襲而吹毀,所以廖氏族人計劃予以重建。但眾族人有鑑於繼述堂修建之後數十年間,族內有宗親為爭執財產而發生過數起大小糾紛而傷亡,又於光緒元年(公元1875年)發生「白馬事件」引起鍾、李、廖三姓大械鬪,因此雙方各有人傷亡,田園又荒蕪,財產損失不貲,許多族人認為堂址不吉所致,所以主張宜易地重建,但對於重建堂址,各村落族人意見紛紛不一無法定案。又因祭祀公業的管理未盡妥善的因素。一拖再拖重建日期遙遙無期。
  4. 民國七年族中有識之士,認為重建祠堂及掌理祭祀公業,應建立完整的管理委員會掌管,並積極推動籌劃重建祠堂,乃於八年選出廖旺生、廖成江、廖初淵、廖天來、廖富九、廖壬水、廖裕火、廖懷民、廖本源、廖進益等十人為元子公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委員,新任管理委員人才濟濟,宗親莫不額手稱慶。但重建祠堂事仍然未見發展。
  5. 至民國十三年,廖富淵(二崙庄長)、廖天來、廖旺生、廖重光(西螺街長)、廖金把(崙背庄長)、廖學昆(後來擔任西螺庄長)等有識之士,共同商議後,往豐原聘請地理名師廖永昌前來鑑定重建祠堂堂址,堂址雖初定,即今之堂址。但因鄰接引西圳,尚有難題,宗親意見仍不一,需設法突破
  6. 民國十五年,廖天來、廖重光、廖學昆等咸認,重建祠堂不宜再拖延,乃推選廖大漢籌組祠堂建築委員會,委員五人為廖重光、廖富淵、廖學昆、廖旺生、張崇岳等,並於當年秋天開工建堂。同年農曆十一月,洽請嘉南水利會會長西本(日人)層轉上司申請改良灌溉系統為由,改移引西圳路線。廖富淵發動二崙、篰仔、惠來厝。廖壬水動員田尾、新厝仔等村莊宗親,每日出動二、三百人,開新圳填舊溝以利建祠堂。
  7. 祠堂於民國十七年春竣工落成,總工程費日幣壹拾萬圓,經費龐大(按:當時十萬日圓可購買這一帶良田三十公頃、),均由族人共同樂捐籌集,並將祠堂堂號依第三條祖訓由「繼述堂」改稱為「祟遠堂」。紅藍相間彩斑燦爛屹立於西螺鎮福田里新厝22號一片蒼翠稻田中的金壁輝煌巍峨壯觀,僅次於台北市的陳姓大宗祠和台中的林氏家廟,那就是西螺七嵌廖氏大宗祠「崇遠堂」。

 

資料來源: 廖丑 著-西螺七嵌開拓史 2003重陽 21世孫-廖耀興校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