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年間(公元1700~1750年間),廖元子公之第十一~十四世後裔:廖明羽、 廖成功、廖晞陽、廖純朴、廖敦迶、廖盈漢、廖為見、廖朝著、廖有敏、廖士葉、廖盛周、廖必達、廖德永、廖崇洞、廖朝孔、廖朝問、廖朝路….等數十人。自福建漳州府詔安縣官陂渡海來臺、散居於廣興、二崙、港尾一帶二十五個角落墾荒開發農地,代代薪缽相傳歷經千難萬苦。在其努力不懈慘淡經營之下,如今這片荒蕪之地成為物產豐富的臺灣地區首善農業、蔬果生產地。
  2. 清道光廿六年(公元1846年)族中先賢,為遵行祖訓及加強族間的族誼,發起修建宗祠、散居二十五個村落的族人全體熱烈響應、共同捐資購置田園約五公頃,做為廖元子公祭祀公業,並於西螺鎮下湳里修建祠堂,於道光二十八年峻工落成,名曰:「繼述堂」、訂春秋兩祭及七嵌大拜拜等事宜。
  3. 後來下湳祠堂「繼述堂」,遭遇強烈颱風的侵襲而吹毀,乃於民國十五年易地重建,於民國十七年春竣工落成,總工程費日幣壹拾萬圓,經費相當龐大(按:當時十萬日圓可購買這一帶良田三十公頃、),均由族人共同樂捐籌集,並將祠堂堂號依第三條祖訓由「繼述堂」改稱為「祟遠堂」。畫棟雕樑、金璧輝煌、巍峨壯觀。
  4. 民國四十二年九月成立「雲林縣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」,負責祭祀事宜及宗親聯誼。(西螺大橋同年一月二十八日通車)
  5. 民國四十九年三月申請核准設立「財團法人雲林縣廖元子公育英會」掌管祭祀公業。
  6. 本祭祀公業,為族人感念張廖姓宗祖廖元子公自福建詔安官陂鄉渡海來台,墾荒創業之艱辛功德,並維護祖業而設,在宗親會、育英會共同妥善經營運用之下,平時之管理、春秋兩祭,以及辦理公益慈善事業等工作或活動,均能順利推展,誠可告慰祖宗在天之靈。

資料來源: 廖丑 著-西螺七嵌開拓史 2007年宗親會重新校稿 22世孫-廖耀興 記錄